1. <table id="owsol"><span id="owsol"><ol id="owsol"></ol></span></table>

      1. 聽!紅土地上號角聲聲

        來源:三明市融媒體中心編輯: 查看數0評論0

        行程萬里,不忘來時之路。

        三明是中央蘇區核心區、

        中央紅軍長征四個出發地之一。

        黨的二十大報告

        對支持革命老區加快發展提出明確要求。

        這片紅土地又一次迎來發展的重大機遇。

        “加快老區蘇區發展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責任?!辩H鏘的話語,結合令人振奮的發展時間軸,讓人感受到別樣的力量——

        2021年1月,《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》出臺,明確“研究支持贛州、三明等城市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”。

        3月23日,在福建工作期間曾11次深入三明調研指導的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三明考察,對老區蘇區發展特別是醫改、林改、鄉村振興、沙縣小吃產業發展等作出新的重要囑托。

        4月23日,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在三明召開。

        2022年3月,國家發改委印發《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》,進一步加大對三明振興發展的支持力度。

        今年5月,《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》印發,明確上海市與三明市建立對口合作關系……

        紅土地振興發展的每一步,都寄托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殷切期望,承載著老區蘇區干部群眾的熱切期盼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在福建省委、省政府,三明市委、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,全市干部群眾勠力同心,共同走過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、砥礪奮進的十年。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1368億元躍升至2021年的2953億元,人均GDP從5.46萬元增加到11.89萬元。

        經濟總量不斷提升,產業結構持續優化;

        生態優勢愈發凸顯,綠水青山流金淌銀;

       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,區域發展集聚優勢;

        改革旗幟始終高舉,人民共享發展成果……

        建設“機制活、產業優、

        百姓富、生態美”的新三明,

        一幅幅生動的發展畫卷

        讓這片紅土地煥發蓬勃生機。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日新月異的市區北部新城 (記者 陳登達 攝)

        破 激活發展新動能圖片

        吳佳霖 攝

        10月14日,三鋼閩光大數據中心投用暨智慧管控平臺上線儀式舉行。包括這一數字化項目在內的三鋼技改提升及延伸產業鏈項目,總投資67.67億元,其中產能置換高爐技改項目計劃投資36.87億元,是三明市最大的單體工業項目。

        以項目為抓手,三明市實施重點項目“百日攻堅大會戰”行動,加強“兩新一重”等重大項目謀劃儲備,由市、縣領導“一對一”掛包服務,推動121個重點項目落地見效。同時,通過強化“以商招商”“鄉賢招商”“產業鏈招商”,招引一批行業龍頭、領軍企業項目,推動延鏈補鏈強鏈。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曹建平 攝

        先有工業后有城市的三明,是福建省的老工業基地。因工業而生,因工業輝煌。傳統產業約占工業總量的75%左右,一度集聚了全省最大的鋼鐵、造紙、水泥、重型卡車等生產企業。

       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,立足老工業基地扎實的產業基礎,三明市突出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,全力“穩一優二進三”,因地制宜發展“四大經濟”,推進礦產資源統籌開發利用、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、旅游資源整合提升,不斷推動資源往產業集中、往園區集中、往深加工拓展,做大做強鋼鐵與裝備制造、新材料、文旅康養、特色現代農業等主導產業,加快石墨(烯)、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發展。

        眼下,走進省重點技改項目海斯福高端氟精細化學品項目現場,生產車間、倉庫、工程中心等基建工程主體已進入全面封頂階段,鋰離子電池電解液生產線進入設備安裝階段。項目投產后年可新增銷售收入25億元、新增稅收1.7億元。

        與海斯?;は嗑嗖贿h的廠區內,福建南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的紫杉醇則排著隊準備去“搭乘”飛機,由其制成的制劑正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。依靠南方制藥這棵“大樹”,上下游企業向明溪聚集,讓這里成為全國最大的紫杉烷類化合物生產基地。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石墨烯工業園(鄧毅堅 攝)

        近年來,三明市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,著眼構建現代產業體系,主動融入全國、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布局,發揮螢石、石墨、稀土、地道藥材等資源優勢,舉全市之力發展以氟新材料、石墨和石墨烯、稀土新能源材料、生物和生物醫藥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,打造工業經濟新的增長極,推動產業集群化、特色化,拓展增長點、生財點。

        勢 融入發展新格局

        “錦江國際度假酒店落地,我們南會村會有更大的發展?!鄙蟼€月,作為全村首批在征遷協議書上簽字的村民,泰寧縣杉城鎮南會村村民余建生主動為這個項目當起了宣傳員。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泰寧錦江國際度假酒店效果圖

        泰寧錦江國際度假酒店項目總投資5億元,規劃占地近200畝。項目建成后將有效填補泰寧旅游基礎設施短板,推動文旅產業轉型升級。

        滬明情深再牽手,這一項目是滬閩(三明)旅游合作、上海與三明對口協作的重要成果。今年6月28日,上海錦江國際集團、三明城發集團、泰寧縣以“云簽約”形式,共同簽署《泰寧錦江國際度假酒店項目合作協議》。

        上海與三明,歷史情緣厚重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上海人民支援“小三線”建設,1萬多名上海子弟援建并扎根三明,為三明工業城市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
        今年5月,國家發改委印發實施《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》,明確上海與三明建立對口合作關系。隨后,上海市合作交流辦制定《上海市與福建省三明市、安徽省六安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》,并與三明市共同研究草擬《上海市與三明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(2022—2025年)(建議稿)》。

        “借梯上樓、借船出?!?。在滬明對口合作關系確立后,兩地間的互訪交流往來更加頻繁,形成“決策層、協調層、執行層”3個層面的工作組織架構。按照“上海所能、三明所需”原則,秉承“互利互惠、合作共贏”理念,雙方正謀劃實施一批引領性合作項目,探索一批示范性經驗做法,推動滬明兩地再續前緣、對口合作再譜新篇。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遠眺三明北部新城(曹建平 攝)

        從滬明對口合作到加強與北京科技創新合作,從推進山海協作到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……在全力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新征程上,三明發揮比較優勢,順勢而為、乘勢而上,正全力把握這些難得的機遇,奮力走出一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新路子,努力為全省、全國發展大局多做貢獻。

        上 共享美好新生活

       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。

        三明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全面完成,54569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,5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20個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、37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、247個村財“空殼村”全部摘帽,紅土地上奏響脫貧攻堅的凱歌。

        一串串數字,既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寫照,更是黨委政府發展為民的注解: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375元增加到2021年的21617元,年均增長9.7%;全市民生支出約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%;全市學前教育公辦率62.09%、普惠率94.64%;每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床位6.5張,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40.5張,人均期望壽命80.02歲,均居全省前列……

        改革,是三明的“基因”。十年間,三明市全面深化醫改、林改、教改等特色改革,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紅利。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三明市第一醫院

        三明醫改成為全國樣板,“三醫聯動”、“兩票制”、組建醫保局等做法上升為國家頂層設計,被列為全國首個深化醫改經驗推廣基地,城鄉居民醫保住院患者由46.25%提高到67.56%,患者滿意度測評連續兩年排名全省第二。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陳景潤實驗小學富興校區

        教育持續創新優化,探索形成“總校制”以及“1+4”正向激勵、教育均衡發展、教師協同培養“三大機制”,入選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。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由7580人增加到15921人。民辦教育、老年教育、特殊教育等各項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。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2021年5月,全國首批林業碳票在三明簽發。(彭張青 攝)

        林改惠民富民帶來更多獲得感。全市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73.74%上升到78.88%,躋身國家森林城市、國家低碳試點城市,創新推出“福林貸”、林票制度、林業金融風險綜合防控機制等做法,被列入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》,成為全國首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,并在全國首發林業碳票。全市累計發放林業信貸174.33億元,約占全省的1/2。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(曹建平 攝)

        作為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的發源地之一,三明始終突出創城為民惠民導向,在文明創建中提升城鄉建設品質、補齊基礎設施短板,持續擦亮全國文明城市品牌。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徐碧“城中村”改造安置房

       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,建立健全服務群眾常態長效工作機制,三明市一大批民生工程相繼落成,老舊小區“逆生長”改造比例提升至64.8%。全市建成區面積由2012年的128.62平方公里擴大到2021年的185.38平方公里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由12.88平方米擴大到15.61平方米。

        從昔日的“路隘林深苔滑”,

        到如今已是“路寬林茂糧豐”。

        老區兒女的血脈中,

        涌動著永遠跟黨走的紅色基因,

        根植著代代相傳的革命精神。

        在嘹亮的號角指引下,

        三明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新征程

        正不斷匯聚起磅礴動能。

        記者:曾鳳清

        推薦